钱焕涛谈打好制造强省建设攻坚战 当好新旧动能转换排头兵
年初以来,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已经全面进入建设实施阶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以实际行动书写山东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的要求,对全省上下的政治定力、发展定力和工作定力带来了全新考验。今天,我们邀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主任钱焕涛向大家介绍建设制造强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关情况。
山东省政府网:众所周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只有工业领域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整个国民经济的新旧动能才能平稳接续。那么,请钱主任谈一谈,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棋局中,工业是如何发挥主战场的作用,经信部门又是如何扮演“排头兵”的角色?
钱焕涛:正如您所说,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特别需要工业挑大梁,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工业来支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需要工业来保障。在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部署以后,全省经信系统和广大企业倍感振奋、干劲十足。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推动山东工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性机遇,必须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全力以赴投身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此,全省经信系统第一时间跟进,深入调研,超前谋划,明确了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的工作思路,并采取工程化、项目化的办法,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经信系统和广大企业的携手拼搏下,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了开局起势,制造强省战略得以向纵深推进,全省工业在逆境中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求强的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尤其是在正月初七全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之后,我们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继续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坚持奋发勇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研究制定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关于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实施“工业腾飞计划”的启动方案》,确立了以实施“工业腾飞计划”为统领,以“出台一个综合性政策文件,推进一批重大行动工程,形成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举办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活动”的“四个一”计划为抓手,以“四提双高”(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高质量发展、高效益发展)为路径,努力打造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安全环保节能的山东新工业。
与此同时,我们还紧密结合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部署,积极回应广大企业的期盼,主动增加了符合经信工作实际的“自选动作”。从今年4月份起,在全省启动了“进万企服务年”活动,从省、市、县三级经信部门和各行业协会选好配强“店小二式”联企服务员,结对联系全省10000户工业企业。此外,还配套建立了“三下三上”联系机制和“五个一”工作法,最大限度把全省经信系统干部沉到联系企业的最前沿、服务发展的第一线,用心倾听企业最真实的声音,体验企业最真实的状况,了解企业最真实的感受,解决企业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坚定企业家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点燃双创热情,努力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省政府网: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就不可能建成制造业强省。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强基战略,《中国制造2025》把“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作为九大战略任务之一。请钱主任谈一谈我们如何抓住机遇,推动山东“工业强基”工程?
钱焕涛:《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以来,我们坚持把工业强基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瞄准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痛点难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截至目前,我省共有23个项目列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获得扶持资金5.9亿余元,有效带动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显著提升了我省工业基础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我省制造业发展优势和短板,启动实施省级工业强基行动。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突破。精准对接国家工业强基重点方向,瞄准制约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问题,每年精准支持一批对突破发展短板有重要作用的“四基”项目,着力解决工业基础领域的关键问题。二是实施“一条龙”应用计划。在全省范围梳理一批重点产业链,探索建立产业链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动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协同发展,加快基础产品和工艺的推广应用。三是探索建设行业共享工厂。以印染、铸造两个行业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以共享工厂建设补齐行业短板、解决环保问题的新路子。目前,1个行业云平台、7个区域性共享工厂的“1+7”印染共享工厂体系已经启动建设,铸造行业共享工厂建设也已启动试点工作。
山东省政府网:原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近两年,我省严格执行去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政策,有效提升了钢铁等基础原材料行业的质量效益,同时,为加快高端化发展,我们也在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那么,请钱主任具体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钱焕涛:化解过剩产能和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就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两只手”,必须一手抓旧动能的提质效,一手抓新动能的提规模。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我们坚持“减”字当头。一是扎实推进钢铁去产能。2016年、2017年均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给山东的年度计划,累计已压减粗钢产能797万吨、生铁产能445万吨,分别占“十三五”计划的75.2%和96.7%。2018年我省计划压减粗钢355万吨、生铁60万吨,将提前完成“十三五”的目标任务。2017年济钢退出炼铁产能567万吨、炼钢产能640万吨,在全国首个实现千万吨级钢铁单体企业的整体退出。去年李克强总理亲自到济钢视察,对济钢产能调整和山钢转型发展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全面取缔“地条钢”。2017年全省共查处“地条钢”企业36家、合计产能675万吨,并均已按“五个彻底”的要求全部拆除,做到了干净彻底,不留隐患。三是坚持减量生产。以采暖季错峰生产为契机,组织电解铝、氧化铝、炭素、建材等行业停窑限产,时间长达120天,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改善大气质量。在化工行业启动了为期5年的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进一步突出对增量的控制和存量的优化,促进了化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对我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予以通报表彰。
在培育新材料产业方面,我们坚持多措并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今年初,我们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出台了《山东省新材料产业“1351”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同时配套编制了《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二是坚持专班推动。牵头组建了由发改、科技、财政、人社、质监等部门参加的工作专班,专班下设综合协调、规划政策、项目推进、质量标准、督查考核5个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责,压实责任。三是坚持项目支撑。建立了新材料重点建设项目库,入库项目490个,总投资3000多亿元。近期将组织专家进行优选,确保入库项目质量。四是坚持智库蓄力。积极构建新材料两个智库体系。其一是首批确定了19位国家级专家组建高端智库,其二是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遴选了76名专家建立省内专家库。五是坚持协会助力。发挥山东大学在新材料教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优势,由其牵头组建协会。目前,协会的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此外,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1351”工程,6月份将评审50家企业,8月份组织首批次300名新材料高端人才培训,首批次支持培育10个左右的省级新材料研发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夯实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基础。
山东省政府网: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各省比拼发展的焦点,广东、江苏、浙江都在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发展高地。这种形势下,山东省如何充分发挥制造业体系完备与网络基础坚实的双重优势,全面加快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跃升发展?
钱焕涛:当前,智能制造正在不断驱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驱动传统产业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也是我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去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来,我省迅速建立起“政产学研金服用”智能制造发展的生态体系,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是与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山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7-2022年)》,召开智能制造专题培训会,在国内外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2500多人。二是成立了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了以李培根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专家委员会。同时指导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了实训基地。三是加快新模式应用推广,主要召开行业现场会推广新模式应用,积极推进智能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自2015年国家实施智能制造专项以来,我省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3个,居全国首位;争取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27个,我省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另外,我省自2016年开始每年培育50家左右省级试点示范企业,累计115家,从国家、省两级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升级前后对比来看,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5.7%,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8.2%,产品升级周期平均缩短47.4%,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26.6%。智能制造新模式为助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新动能。
下步,我们将重点做好6项工作。一是开展智能制造能力评估,增强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目前,我们正在与国家级技术标准机构进行对接洽谈,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解决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热情高、盲点多,实施路径不明确,实施效果无把握等问题,帮助企业找差距、找方案、找措施,发展高水平智能制造。二是搭建智能制造研究院,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系统。筹建研究院的工作,目前已经进入注册环节。研究院成立后将立足服务本省、辐射全国的定位,重点从事标准、技术、产业和政策研究,搭建高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实施“1+N”带动提升行动,推动智能制造实现新突破。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像播下一粒种子一样,通过对标辅导,复制推广其智能制造模式,带动其他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升级,像结出的果实一样又可以落地生根发芽,不断带动全省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四是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增强实施智能制造软实力。目前,我省在国家公布的23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里仅有1家。我们将引导骨干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不断增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积极推荐更多的企业列入国家推荐目录。五是编制实施好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指导意见,夯实装备支撑基础。立足新旧动能转换十大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对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部署,加快出台和实施好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指导意见,夯实这一核心基础支撑。六是大力开展智能制造培训工作,增强智能制造人才支撑。继续加大对中青年企业家的专题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自觉性和内生动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法,运行好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和实训基地的二元制教育机制,增强企业智能制造一线工人技能水平。发展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体系的建立与成熟,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也期待着社会各界力量与我们共同努力,为推进实施智能制造而努力。
山东省政府网:去年我省在全国首创“云服务券”财政补贴制度,全面开展“云行齐鲁”行动,全省广大企业对此反响强烈。请钱主任介绍一下我省企业上云的有关情况?
钱焕涛:去年10月份以来,我省瞄准企业上云的难点痛点,出台了《山东省实行云服务券财政补贴助推企业上云实施方案》、《山东省“云服务券”财政奖补细则》,召开了全省企业上云启动大会,在全国率先提出“云服务券”理念,首创云服务券补贴制度,有效解决企业“为什么上云”“用什么上云”和“怎么上云”的问题。
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明确“四个三”目标任务。即:三个一点、三级联动、三层上云、三年计划。三个一点,就是建立“上云企业出一点、云服务商让一点、各级财政补一点”激励机制。三级联动,就是省、市、县三级财政全都拿出预算支持企业上云,改变了过去省级财政支持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三层上云,就是在企业基础设施层、平台系统层、业务应用层推动企业上云。三年计划,就是利用三年时间推动全省20万家企业上云,每年信息化投入超过30亿元、建设成本节约60亿元。二是健全企业上云服务体系。在工作体系上,成立了多部门参加的联合办公室,组建了云服务商和应用企业参加的上云服务联盟,开发了联接全省140多个县(市、区)经信、财政部门及广大企业的上云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认定了5家综合云平台服务商、40家行业云平台服务商、40家云应用服务商,努力为上云企业全方位搞好服务。在政策体系上,去年省财政预拨2000万元启动资金,今年省财政预拨3000万元奖励资金,各市级财政列支的预算资金超过2亿元,各县(市、区)财政也在积极谋划中。在市场推广体系上,启动了“云行齐鲁”系列推广活动,在全省举办30多场“云行齐鲁”宣贯活动和近100场专题对接活动,培训和对接企业超过2万家,发动上云的企业超过5000家。三是引进优秀云服务商进行战略合作。全面落实中国通信企业与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去年中国联通、移动、电信、铁塔在山东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完成230亿元以上。推动省政府与华为公司战略合作,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华为(山东)软件开发云平台、华为(潍坊)物联网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山东、进展顺利。
下一步,我们将以打造“云行齐鲁”区域品牌为抓手,着力提升企业上云的数量和质量,力争今年上云企业达到7万家,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10亿元、降低建设成本20亿元以上。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研究出台贯彻国务院50号文件、深化山东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建立省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好企业上云联合办公室和服务联盟作用。二是建立上云目录和评价机制。继续大力培育和认定云服务商,制定云服务目录和评价标准,通过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评估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财政补贴的重要依据。三是开展试点示范。筛选一批企业开展点对点扶持,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打造上云标杆企业,鼓励云服务商会同各市、应用企业共建体验中心。四是开展“云行齐鲁”专题活动。全年举办50场以上,分区域、分行业进行培训,在省卫视、大众日报等媒体推出“云行齐鲁、数聚山东”系列报道,强化典型推介和舆论引领,营造企业上云良好氛围。五是加快山东工业云平台项目实施。完成后每年新增不少于6000家企业在平台上开展免费软件服务,新增上线企业每年减少软件费用支出2.5亿元以上。六是加强考核督查。统筹考虑各市上云企业户数比例、云服务券兑现规模、上云工作考核绩效等,由省财政对各地给予综合奖补,对全省试点标杆企业、优秀体验中心等给予奖励。
山东省政府网:据我所知,山东“工业绿动力计划”是全国首创,这项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问题,对改善大气污染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请钱主任介绍一下今年我省在“工业绿动力计划”上又有哪些新举措和新成效?
钱焕涛:早在2015年,我省就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现状,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工业绿动力”计划,清洁高效利用传统能源、深度开发利用绿色能源,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截止目前,共建成“工业绿动力”计划项目3549个,年可节约标煤10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74万吨。
下一步,在清洁高效利用传统能源方面,我们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推广应用高效环保锅炉,依托高效环保煤粉、新型水煤浆等新技术,对传统燃煤锅炉进行改造,锅炉热效率由60%提高到90%以上,煤炭燃尽率由90%提高到98%,吨煤产汽量提高50%,污染物达到超低排放。目前,共推广建成高效环保锅炉206台、9860蒸吨,年可节约标煤3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25万吨。二是强化涉煤行业综合整治,遴选先进适用、节能效果显著、推广前景广阔的重大节能技术、产品和装备,引导建材、煤化工、焦化等重点涉煤行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召开了2017年山东省及京津冀周边地区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对接会,推介先进高效节能锅炉、大气污染防治装备技术173项,达成合作意向220余项。三是构建清洁能源配送体系,在大力推广高效环保锅炉的同时,加快煤粉等清洁能源生产、供应、配送,强化保障服务。目前,已建成煤粉制备中心11个,年可生产煤粉736万吨,初步形成了百公里煤粉快速配送体系。
在深度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方面。一是推广“太阳能+”多能互补热利用模式,依托太阳能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太阳能与空气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电能、天然气等能源相结合,多能互补,扬长避短,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新的路径。目前,全省在纺织、化工、印染、食品等工业领域建成太阳能热利用项目573个,日产热水3.6万吨,年可节约标煤51.3万吨,压减煤炭消费7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3.4万吨。二是实施“爱心阳光工程”,学校、医院、敬老院分布着大量燃煤小锅炉,能耗高、污染重,重点支持教育、医疗、养老敬老机构建设太阳能集热系统,绝大多数项目可淘汰原有燃煤锅炉,有效改善了师生、医患、老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目前,共建成示范项目2224个,日产热水8.97万吨,年可节约标煤10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8万吨。三是推广应用生物质能源,我省是农林业大省,保有储量每年约折合6300万吨标准煤,利用率仅为30%左右。依托秸秆和林业废弃物丰富资源,以7个大气污染通道城市为重点,推动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林业剩余物等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利用,既可解决农村冬季供暖、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治理污染、减少雾霾。目前,遴选了阳信、泗水、郓城县作为首批山东省生物质能源推广应用县,力争2018年底,3个县生物质能源年利用量达到50万吨,年直接替代燃煤约25万吨,解决20万户、1000万平方米清洁供暖。
山东省政府网:自去年6月份我省强力启动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社会各界能普遍感受到山东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和质量效益水平都得到明显提升。请钱主任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化工专项行动的情况及下步打算?
钱焕涛:全省化工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省化工专项行动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大快严”紧急行动,及时出台“八项断然措施”,深入实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集中攻坚,共排查发现安全隐患15.7万项,完成整治13.2万项,迅速扭转了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被动局面。今年以来,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和有力的举措,推动专项行动重点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专项行动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全省共关闭转产化工企业749家,停产整顿2091家,占全省化工生产企业的32.8%,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促进了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化工园区认定加紧进行。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鲁政办字〔2017〕168号)《专业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鲁政办字〔2018〕8号)《化工重点监控点认定管理办法》(鲁政办字〔2018〕9号),对园区分层级加强管理,为园区认定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按照化工园区管理办法和评分标准要求,经各市人民政府申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审和省有关部门审核,研究确定了第一批拟公布的30家化工园区和1家专业化工园区名单,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以省政府名义公布。同时,积极开展重点监控点的认定工作,尽快为化工项目落地提供载体。
二是化工企业评级评价全面展开。制定下发了山东省《化工生产企业新一轮评级评价行动计划》《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仓储、经营企业评级行动计划》。按照化工生产企业评级评价行动计划要求,指导各市及时梳理参评企业名单,加快评级评价机构招标,加紧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化工生产企业评级评价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全省已开展评级评价企业3056家,占全部应评企业的47.8%;已完成评级评价企业2123家,占应评企业的30.7%。同时,危化品道路运输、仓储、经营企业评级工作全面启动,各市正在组织企业开展自查,确定中介机构,加快推进评级工作。
三是危化品运输车辆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制定《山东省道路危化品运输车辆本质挂靠经营和运输介质不符整治行动计划》,组织各市全面清理、取缔本质挂靠经营车辆,严格审核车辆许可介质,坚决清理取缔一批违法违规企业,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开展自查企业864家,存在本质挂靠车辆企业317家,自查发现本质挂靠车辆12529辆,公示企业538家;清理介质不符重新核定车辆23634辆,换发道路运输证2225件。
四是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稳步推进。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77号)要求,及时制定了《山东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步骤、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确定2018年年底前全部启动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隐患的大型企业搬迁改造,2020年底前完成;2020年年底前启动其他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的搬迁改造,2025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各市正加紧进行企业摸底评价,涉化搬迁改造工作有序推进。
五是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根据我省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坚持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委托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编制了《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提出了重点实施工程和推进保障措施,加快推动我省化工产业高端发展。规划已经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期印发实施。为抓好高端化工规划落实,我们按照省新旧动能转换办部署,确定了“六个一”,即一个省级领导牵头、一个工作专班跟进、一个高端规划引领、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支撑、一个引导基金保障、一个行业协会助力,全力加快高端化工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协调推进。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政策措施精准度,将化工专项行动纵深推进。一是按照“成熟一批、研究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加快园区认定工作进度,力争将全省化工园区控制在75家以内、专业化工园区控制在10家以内,计划9月底之前全部完成。二是加快实施化工生产企业新一轮评级评价,力争上半年完成,在此基础上,强化评级评价结果运用,提出关闭淘汰一批、改造升级一批和发展壮大一批企业名单,实现化工企业的减量提升。三是进一步加强危化品运输管理,督促各市成立联合工作组,按照“五统一”要求,坚决清理取缔一批违法违规运输企业,提高危化品运输本质安全水平。四是稳步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搬迁改造,督促各市及时确定搬迁改造企业名单,制定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尽快启动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隐患的大型企业搬迁改造。五是以全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一批高水平项目落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型石化基地和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更具竞争优势的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我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